作者 | 杜衡
来源 | 杜衡记
图片|源网络
“县”字在古时,意同“悬”。这两者有什么关联呢?原来,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,是一个“悬着的地方”,于是“县(悬)挂之县(悬),借为州县之县”。
何谓“悬着的地方”?这个“县”字又和哪一段中国历史相关联?且听小杜老师述其来龙去脉。
“县”字在中国历史中,常以行政区划的地名出现,或见于县令、知县、县尉、县丞等官职名。
我们熟知的许多历史名人,都在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任过职。比如王安石、郑板桥、陶渊明、狄仁杰、包拯和海瑞等等,都在知县岗位上作出过成绩,并名垂青史。
再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《清平乐》中的欧阳修,就曾担任过三年的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)县令。
而“县”这个字最著名的,莫过于秦统一六国后,实行的“郡县制”。
部编版《中国历史》七年级.上的第九课中提到:
在地方上,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,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。全国分为36郡,后增至40多郡,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;在郡下设县,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。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。
那么,郡县制为什么会出现?分封制存在什么问题,才会被取而代之呢?了解了其中的缘由,便也了解了何谓“悬着的地方”。
我们大家都知道,秦统一六国之前,是春秋战国时代,再之前,是夏、商、周“三代”。
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,但一定程度上只是个部落联盟而已。
而到了商,便开始出现了分封制,也就是国王把土地,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,通过血缘关系,维持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
分封制到了西周,被进一步地系统化,出现了王位继承的“嫡长制”,并通过“周礼”,约束了非嫡长的各诸侯,维持了西周270年的统一与和平。
我们可以看出,分封制在那个历史年代,是有其积极意义的,而它的核心就是:血缘关系的力量。于是我们也不难探究出,这种“力量”的弱点,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越来越淡化,不断递减。
虽然几百年前是一个祖宗,而现在,却是远的不能再远的“远亲”。血缘力量淡化的结果,轻则不再给国王纳贡,导致国库空虚;重则生出自立为王的私心,导致诸侯混战,国家分裂。
于是,东周列国并起,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。这个时代,各国都看到了周王朝制度的弊病,都在求变。我们熟知的,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,增强了秦国的国力,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。
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,其他六国,也都在积极的寻求变法之道。比如郡县制的雏形,就来自于楚国。
公元前6世纪中期,楚国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,按照周制,楚王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,但楚王没有这样做,而是直接派了自己的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。于是,这块土地上的产出,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。
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,便县(悬)在了那里,称之为“县”。
“悬着”,是相对于分封制而言,意为“不分封给任何人”。在郡县制下,一县之长,便如课本所言:“都由朝廷直接任免”了。
《康熙字典》:县 (繁体:縣)
【註】徐鉉曰:此本是縣挂之縣,借爲州縣之縣。今俗加心,別作懸,義無所取。